喜气洋洋过大年
音乐与建筑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声音的艺术;建筑则是由巨大、重实、坚固的材料为媒介,以空间形象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二者一个是“听”的艺术,一个则是“看”的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切艺术都具有音乐因素。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所说的:“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于音乐的状态。”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建筑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歌以叙志,物以宣情 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音乐与建筑都能抒发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音乐和建筑的抒情性,来源于他们内在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以声调的变化,节奏的展衍,旋律的运行,直接诉诸人的心灵世界;而建筑则靠自己的形体、结构、空间、彩、质地等方面的实体特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筑设计师能通过对空间属性的精心调配来表达意愿。可以说,抒情性是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最基本的属性。正如此,《黄水谣》、《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等作品能在全国各地引起巨大影响和共鸣,这些雄浑的大合唱成为鼓舞亿万人民坚持抗战和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革命的最激越的号角。 在音乐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达达瑟》中《三月三》王紫瑄
丁丁和杨坤丑闻图片的奔放与热烈、《云山恋》的浪漫与甜蜜、《二泉映月》里阿丙的哀怨、德彪西的朦胧伤感、喜多郎的神秘幽远以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激昂与亢奋……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于是渗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在此,音乐作品通过演绎,发挥了巨大的情感表达作用。 同样,建筑也能以自身独特的艺术样式,向外界传递情感。如哥特式教堂的经典之作――巴黎圣母院,其又高又细的柱子,尖形的拱顶,都垂直向上,直刺青天,制造出一种上升、凌空、飘渺的形式美,它把人的精神引向天国,使人的心灵通过物质的穹顶,上升到永恒的真理,表述了人类向往天堂、追求永恒和无限的迫切愿望,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 我国福建客家人建造的土楼,也以其独特的圆形外观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客家人选择圆形作为建筑实体,因为“圆”是人类最原始的、最伟大的神秘符号。人们把圆视为“光明”、“幸福”、“美满”的象征。因此,客家人的圆楼表达的是客家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音乐和建筑以它们特殊的艺术样式,在各自的领域中,在抒情写意及表现情感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物形无象,造响无声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是“以声音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以情感为主要的表现内容,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最终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形式。”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其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
听你听我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有着动人心弦的韵律感。因此,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音乐和建筑等艺术形式,用无形的声音表达形象,用有形的建筑造出声音。 如当我们听到美国音乐家史蒂芬・福斯特的《故乡的亲人》时,会为其朴素的曲调,充满黑人音乐风格的旋律所吸引。在我们的眼前,仿佛会显现出富有人情味的画面:用条形板钉起来的小木屋,屋前是草地、木栏杆,屋后是丛林,木栏杆外面是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远去,远去,望不到尽头。当你行走在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中,踏在流水小桥上,穿越别有洞天的拱门时,此时,你的耳边响起的,可能是轻快委婉的江南小调的旋律,像水一般,进入我们心中,在心中回荡。正所谓:“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这也正说明了,音乐与建筑在精神人格层次审美愉悦的共通性。 形式各异,相互影响 “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艺术,只有相近或是相邻的艺术。”音乐和建筑虽然有许多共同点,但二者之间相比较,它们的物质媒介、表现手段等几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中一个是以声音来展示它的客观存在;而另一个则是以物质实体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各种材料、构图、彩、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前者是有声而无形,后者是有形而无声。二者形式各异,但是二者可以相互影响。 这是因为两者还存在不少相似的美学法则。音乐与建筑都讲究主题与形象的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
非诚勿扰100403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个性与风格、彩与调等艺术法则,两者之间息息相通。因此,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受到建筑的影响。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筑的启示。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就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观的壮丽与雄伟。 结语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旋律,音乐旋律是流动的建筑。”这句富于哲理的话,形象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共通的美学理念、法则及其深刻的内涵。本文从音乐与建筑同样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在审美上的共同性,以及二者能相互影响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与建筑的关系。希望更多的人能从音乐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造性,也希望各个学科的工作者,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创造未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