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0—05—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校级课题(SXDDKT 201907):开
作者简介:刘雅琴(1982—),女,山西新绛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硕士。李
马景涛宣布离婚焱(1974—),女,山西古交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第3期(总第120期)
2020年9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radio &TV University
No.3
Sep.2020
试论抗战歌曲在音乐课程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以歌曲《长城谣》为例
□刘雅琴
李焱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030027)
吴亦凡回归摘要:抗战歌曲是高校音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歌曲《长城谣》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抗战作品。通过探讨抗战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歌曲《长城谣》的创作背景、创作者、演唱者、音乐内容、歌词内容的角度深入剖析抗战歌曲在高校音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促进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达到教学相长;教育学生深刻铭记历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让爱国情感厚植于心,对抗战歌曲的理解外化于行,担当起艺术的责任和使命。
爱上张无忌关键词:抗战歌曲;音乐课程思政;作用;艺术责任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350(2020)03—0041—04
在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的通知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
剩男时代当今社会,音乐题材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社
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张默女朋友
。[2]
音乐是时代精神和主题的宣扬者,高校音乐课程的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和根本。抗战歌曲是高校音乐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尚处在摇摆中的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一、抗战歌曲的历史溯源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曲家和优秀的抗战歌曲作品,这些作品鼓舞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斗志。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在激励着后人、唱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性全面性的战争,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历经了14年抗战。抗战歌曲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所创作并传唱的,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内容的歌曲。因此,当时称之为“抗日救亡歌曲”、“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3]
黄自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创作出了《抗敌歌》(韦瀚章词),黄自的学生刘雪庵在1932年出版了歌曲集《前线去》
,里面一共收录了14首抗日救亡歌曲,都是当时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师生所创作的。其中,包括了黄自的《抗敌歌》、刘雪庵的
《出发》(张风词)等14首。《抗敌歌》可以说是第一首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歌曲。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还有聂耳的《毕业歌》《开路先锋》等,两首歌曲分别是田汉、孙师毅词。
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抗战歌曲创作的又一个发展时期,包括冼星海创作的歌曲《只怕不抵抗》(麦新词)、麦新(作词作曲)《大刀进行曲》、刘雪庵《长城谣》(潘孑农词)等等众多的优秀作品。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这个期间创作的优秀抗战作品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都是至今仍被传唱的经典作品。
1942年到1945年是抗战歌曲创作的又一高峰时期,创作出的作品有《东方红》民歌改编(李有源、公木词)《绣金匾》《翻身道情》民歌改编(刘炽编曲)等。这些作品都对后来的音乐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了一代代人的成长,鼓舞了民众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开端,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段历史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战歌曲产生和广泛传唱于这个时期。抗战歌曲是中国音乐史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自尊。
二、抗战歌曲在音乐课程思政中的作用
抗战歌曲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杀敌神器”,从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具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团结一致、奋勇抗击日寇侵略的信心和决心。歌曲《长城谣》就是在时代浪潮的需求中创作的经典抗战作品,现在仍然被广大众和专业院校的人士传唱。这是一首集大众性和专业性为一体的歌曲,流畅、大气的旋律,难度适中的音域,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历史背景,都是这首作品传唱至今的原因。
抗战歌曲在音乐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抗战歌曲真实地反映了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责任担当,表现了民众发自内心的呼声,引领了时代的爱国浪潮。
(一)促进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提升
武艺下雨天歌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4]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实现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本功必须扎实,才能将育人的目标落地、落实。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是相辅相成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身不断地学习和提升的过程。《长城谣》虽然是一首抗战歌曲,但其背后也蕴含着深刻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爱岗敬业的精神就是其曲作者刘雪庵先生一生艺
术生涯的深刻总结。为人师表的“先生”榜样,则是对这首歌曲的首唱者周小燕先生的真实写照。
《长城谣》的曲作者刘雪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笔名有晏如、晏青、苏崖。刘雪庵先生有着极高的音乐造诣,一生在音乐领域不断追求、不断探索。自幼学唱昆曲,熟读诗词歌赋,这也为刘雪庵先生在艺术上创造的丰硕成果打下了深厚根基。曾在青年时担任初中的音乐教员,后又分别考入私立四川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私立中华艺术大学学习戏剧和文学、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和作曲理论。为了学习民族文化艺术,学习琵琶、韵文、诗词、指挥法。刘雪庵先生创作了很多经典作品,有《红豆词》《离家》《上前线》,另外还是歌曲《踏雪寻梅》的词作者(黄自曲)。刘雪庵先生的作品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刘雪庵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桑桐题词:“长城万里、红豆情深、爱岗敬业、光辉永存”。[5]这句题词是对刘雪庵先生艺术生涯的深刻总结,其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爱岗敬业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长城谣》这首歌曲的演唱者周小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歌唱家,在国际乐坛上周先生被视为是我国声乐学派的一面鲜明的旗帜。周先生是首个将《长城谣》这首歌曲灌制成唱片传播到海外的歌唱家,这首歌曲也极大地鼓舞了海外侨胞抗击日寇的信心。
周先生所倡导的声乐艺术思想中艺术与道德的结合,以及艺术家的三个责任———艺术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这些艺术精髓和思想在其艺术生涯的实践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长城谣》这首歌曲
对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于社会和历史具有深远影响,周小燕先生声乐艺术思想也深刻体现在这首歌曲《长城谣》中。在国家危难时刻,文艺工作者的歌声与艺术追求就是激励民族精神的一针“强心剂”,用歌声来号召广大的爱国主义者团结起来抗击敌寇,担当起艺术责任和社会责任。艺术的责任是广阔深远的,是与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相互影响、交融建构的。艺术与道德的结合也正是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音乐课程思政也就是要紧紧围绕着艺术与道德的结合而展开,两方面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周小燕先生的艺术生涯也是其艺术思想的深入实践和探索,为中国音乐界树立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先生”形象,她用百年的人生书写了德艺双馨、为人师表的“先生”榜样。[6]
刘雪庵先生和周小燕先生的精神对高校教师具有榜样的作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德艺双馨、为人师表的榜样是教师应该深入学习的。通过学习增强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怀,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觉悟提高到位,才能将教育的育人功能落实到位。
(二)教育学生深刻铭记历史
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聆听和欣赏歌曲,是无法深入体会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感情的,必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其所代表的深刻意义。
《长城谣》这首作品创作于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是刘雪庵先生为电影《关山万里》所创作的一首插曲。电影《关山万里》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民间艺人一家流亡关内的曲折故事。这首作品产生的源泉就是电影《关山万里》,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流亡的民间艺人自编了一首曲子,让自己的孩子学唱,以此教导孩子莫忘国仇家恨。在流亡途中,孩子与父母走散了,机缘巧合下孩子通过在广播电台演唱这首父亲教的曲子《长城谣》,让父母得以到自己。这里的《长城谣》寓意深刻,既表现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现状,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也激发了爱国志士奋起抗敌的浪潮。影片的故事情节中通过让孩子演唱歌曲《长城谣》,让失散的亲人终得团聚的故事,隐喻了抗日战争必将胜利,支离破碎的祖国终会团圆的坚定信念。
这首歌曲具有深刻的代表性意义,歌曲产生的背景分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侵略的两个特殊时间点:“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以此让学习歌曲的后人铭记这段战火纷飞、人民流离失所的历史,在了解歌曲背后所蕴含故事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抗战歌曲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民间音乐,民间曲调都朗朗上口,流传性很广。这首《长城谣》就是一首
民族调式的作品,据记载这首歌曲就是取材于一首山西民歌,旋律简洁大气,好唱好听。
《长城谣》的曲式结构分为两段:A乐段和B乐段,整首作品是有前奏和再现的单二部曲式。
A乐段共8个小节,包括a乐句和a1乐句。a 乐句是这首曲子的主题乐思的呈现,音乐的一开始就是主题乐思的旋律。a1乐句是主题乐句a的巩固和变化,这个乐句是在延续和巩固主题思想的基础之上做了少部分变化,使音乐的旋律方向走向了收拢性的结尾。A乐段两个乐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主题的呈现和巩固的结构。B乐段也是8个小节,包括b乐句和a2乐句两个乐句。b乐句的乐思与歌曲的主题旋律表面上是不同的,双方形成了对比的效果,但仔细分析会发现b乐句的主题来自a乐句主题的派生和模进。a2乐句是主题的再现部分,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这两个乐句的结构关系是:主题的对比和主题的再现。
由此,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是起、承、转、合的结构,这是我们民族调式的典型结构,所以这是一首典型的民族风格的作品。
在调式调性方面,歌曲整体的音节序列为“1、2、3、5、6”分别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宫、商、角、徵、羽,每个乐句的结尾都落在了主音“1”上,而1=F,所以这首歌曲是民族五声F宫调式。
这首民族性的抗战歌曲也是为数不多的传播到国外的作品之一。1937年刘雪庵先生为电影《关山万里》
创作了插曲《长城谣》,但当时爆发了淞沪抗战,导致电影拍摄没有进行下去,而歌曲《长城谣》
2020年9月刘雅琴李焱:试论抗战歌曲在音乐课程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却广泛地流传。刘雪庵先生将歌曲刊载在了自办刊物《战地周刊》上,被满怀爱国者热情的人们争相传唱。青年学生周小燕在合唱团中领唱了这首《长城谣》,并在前往法国留学途中,途经新加坡灌制了唱片,使歌曲被广泛传播。
现代的音乐主题和文化呈多元化发展,但是高校音乐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是不能变的,抗战歌曲特殊的历史意义在高校音乐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歌曲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产生于抗战时期,其创作者、演唱者都是爱国主义者。其歌词内容以表现抗日主题和爱国主义主题思想为主,揭露了旧社会外敌入侵、人民生活苦难的现状,表现了奋起抵抗侵略的精神和昂扬斗志,音乐内容大众化、流行化,具有民族音乐的风格,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易学、易唱。《长城谣》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歌曲,通过对歌曲各个角度的分析,让爱国情感厚植于心,对抗战歌曲的理解外化于行,真正地担当起艺术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2]吴晶,胡浩.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3]于林青.“抗战歌曲”学习笔记———写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后[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1):1-1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5]夏波.浅谈作曲家刘雪庵及其音乐创作[J].北方文学,2012(4):68.
[6]陈建彬.论周小燕的“先生”之路[J].音乐文化研究,2018(4):99-108.
On theRole of Anti-Japanese War Song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usic Course
———Taking the Song“Ballad of the Great Wall”as an Example
Liu Yaqin,Li Yan
(Shanxi TV 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27)
Abstract:Anti-Japanese war song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u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song“Ballad of the Great Wall”is a representative classic work of Anti-Japanese War.By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of Anti-Japanese war song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Anti-Japanese war song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usic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reation background,creator,singer,music content and lyrics content of the song “Ballad of the Great Wall”,which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leve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so as to achieve the mutual benefi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educate students to deeply remember history,cherish today’s happy life,strengthen cultural and national self-confidence,enhance students’patriotic feelings,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Let the patriotic emotion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ti Japanese war songs should be externalized in the practice,so as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art.
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 song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usic course;role;artistic responsi-bility
本文责编:赵凤媛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