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上海采风》2022年第03期
黄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事业的先驱和引路人,集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于一身。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萧友梅,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黄自英年早逝,他短暂的34年人生,留下了90多首不同体裁、不同样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和合唱、独唱及教材歌曲。还有15篇振聋发聩的音乐论著,3部未完成的音乐书稿中包括半部中国音乐史。
同时黄自在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教务长的近十年间,培养了以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和刘雪庵“四大弟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音乐家,他们后来成为中国百年音乐发展的脊梁,当今中国杰出的音乐创作者绝大多数都出自他们的门下。
曾经留美学习作曲的黄自,并没有那个时代的许多留洋者的那种崇洋媚外的偏见;也没有
1930年代左翼音乐人士那样强烈的意识形态彩。黄自一贯主张:中国的音乐创作必须走民族化的道路,西洋科学的创作技法是为我们的创作所用的,从而建立中国民族化的新音乐。他不仅自己一直身体力行,还深刻影响着他的四大弟子及以后薪火相传的中国音乐创作方向。
黄自留下的那些洋为中用的音乐作品,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且具有鲜明浓郁的中国风味。尤其是他的艺术歌曲,堪称欧洲浪漫主义歌曲技法与中国新旧文学情调的完美融合。无论从形式到技法,还是体裁的广度和深度,抑或情感和意境的表达,都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峰。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位与时代思想情感的兼收并蓄,所以他创作、刻画出的音乐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石磊背景 2004年春,上海音乐学院在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了纪念黄自诞辰100周年音乐会。那天,黄自夫人汪颐年和女儿女婿都出席了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温可铮、陈小和葛毅等几代上音的歌唱家和来自上海的几支合唱团,在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的伴奏下,演唱了《踏雪寻梅》《天伦歌》《玫瑰三愿》《思乡》《春思曲》《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和《旗正飘飘》等黄自的代表作。当晚我还采访了汪颐年,之后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乐评《百年黄自》。
留美学成归来
初冬午后,我和胞弟李建国参观了位于川沙的黄炎培纪念馆。该馆坐落在新川路上的内史第内,这是黄家世代的故居,也是黄自的出生地。修葺一新的黄炎培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黄自的生平展览就在纪念馆一隅。此处除了他生平和艺术成就介绍外,还展出了他的音乐创作手稿、乐谱和作品的唱片,还有一些他和家人鲜为人知的照片。看到这些翔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加之我曾经采访过他已故的夫人汪颐年和女儿黄祖庚(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钢琴演奏家和钢琴基础教育家)及他的学生贺绿汀,同时我还收集了他的许多有关音乐的史料。因此,对于黄自先生我有了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比较全面的认知。
californiadreamin 黄自1904年出生在江苏省川沙(今上海浦东新区)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黄洪培是当地的一位名绅,堂叔则是中国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黄炎培。黄自6岁就进入上海小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浦东中学附小。1916年,12岁的黄自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在校期间学习钢琴和声乐,是学校音乐社团的骨干。1924年秋,黄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校,同时获庚子赔款赴美留学。旅美期间,他先进入欧柏林学院学习心理学,同时还选
修了自己一直热爱的音乐课程。1928年9月,黄自转学到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主攻理论作曲。1929年以交响序曲《怀旧》为毕业作品,而获音乐学士。该作品在当年耶鲁大学的毕业生音乐会上公演后,引起乐坛关注。因为这是中国人谱写的第一首交响作品,其意义和影响都很大。
旅美学成后的黄自取道欧洲,在游历考察了英、法、德、荷、意等国后回到上海。旋即就被聘为上海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音乐教授。从1930年起,应萧友梅博士盛邀,黄自出任上海国立音专的教务长兼作曲教授。他是当时学校唯一的一位专职理论作曲教师,一人独自承担11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此外,还要兼授西洋音乐史和音乐领略法这两门全校性的共同课。在工作之余,黄自还先后担任上海工部局音乐委员、教育部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委,以及发起创办了由清一华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并任团长(团员都是中国早期的西洋乐演奏家)。
你说嘴巴嘟嘟
培养“四大弟子”
年仅26岁的黄自来到上海音专任教后,给学校带来了一股新风。早年的上海音专,只有萧友梅一人教授作曲课。但他身为一校之长,整天要忙于繁杂的学校公务,很难分身来专心致志地教学。因此许多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就感到很不满足。但慧眼独具的萧友梅,敢于不拘一格地启用没有任何教学经历的年轻留美学子黄自担当学校的教学重任,自己则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中。
黄自的教学风格令学校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他的工作作风与萧友梅的认真严谨又不苟言笑是截然不同的。温和又平易近人的黄自,对待学生如同家人和朋友般亲切,而且是真心诚意的。因此学生们都愿意与他交心,但凡学业上的疑惑、生活中的困难,都会敞开心扉求教于老师。因为黄自与学生们几乎是同龄人、没有代沟,像学生贺绿汀甚至比黄自还大一岁。融洽的师生关系,使黄自的教学非常顺利有效。学生们都很渴望能聆听老师耳提面命式的教诲。原本那些乏味枯燥的曲式、和声、配器和复调(包括对位、赋格)等作曲技法课,通过黄自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的讲解,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通俗易懂,学生们很快就能接受,并牢牢记在心中。无疑,学贯中西又才高八斗的黄自把自己旅美学得的西洋作曲技法的精髓,毫无保留地全盘传授给弟子们,这样的教学在中国音乐史上是开了先河的。他的四大弟子日后也成为了中国音乐创作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并蒋大为个人资料简介
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音乐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黄自不仅殚精竭虑传授作曲技法,更重要的是,他同时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作理念、作风和态度。黄自一贯主张:学习西洋作曲技法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音乐创作服务。虽然在那个年代,中国的音乐创作基本还是一张白纸,但作为一位高屋建瓴的音乐思想家,他一直教导学生:对祖国的音乐事业要有坚定的信念,要走出一条洋为中用的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之路。既不能像有些人那样,认为中国的旧乐(指中国过去的国乐)是不可雕的朽木,要整個废除,由科学的西乐取代;更不能偏激地排斥所有西乐,认为中国的音乐振兴只有复古一条路。诚然,文化本身就是全人类相通的,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尤其音乐更是国际语言。试想,当今中国国乐中的胡琴、琵琶和笛子等,哪样不是当年从西域传入华夏大地而融入中国后来的音乐体系中的。
1934年,中国乐坛发生了一件大事。世界钢琴大师切列普宁在世界巡演途中来到上海公演,轰动一时。切列普宁是苏联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的原俄国贵族,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尤其喜爱中国的京剧和民歌。他曾拜北平的伶界名人齐如山为义父,故取了中国名字:齐尔品。他还娶中国钢琴家李献敏为妻,并把许多中国民歌改编为钢琴小品。齐尔品韩国铃声
参观上海音专后,结识了萧友梅和黄自。大家一见如故、意气相投,从而商定了一次音乐活动:由上海音专出面举办一次征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大赛。题材和内容不限,奖金由齐尔品提供。
比赛消息公布后,上海音专校园内仿佛春雷炸响。师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创作。担任大赛评委的黄自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参赛,并告诫他们:一定要谱写自己熟悉的又发自内心的东西……果不其然,在完全保密、公平公正的竞争下,五位评委一致评定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为一等奖,他的同门师兄江定仙的《摇篮曲》和陈田鹤的《序曲》等获二等奖。贺绿汀三首参赛作品中的另一首《晚会》虽未得奖,但得到了齐尔品的好评。后来,贺绿汀把它改成同名管弦乐《晚会》,久演不衰。
而黄自的另一位高足刘雪庵谱写了《中国组曲》参赛,此作由四个乐章组成。刘雪庵是四川人,其作品的音乐素材都来自当地的戏曲和民歌。作品最终虽未能进入三甲,但齐尔品对刘雪庵也评价颇高,认为他在钢琴演奏和音乐创作上有巨大潜力,创作风格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难能可贵。喜欢中国音乐的齐尔品,此后在欧美的许多场钢琴独奏音乐会上,多次演奏刘雪庵的《中国组曲》。也因为他的力荐,《中国组曲》乐谱先后在巴黎和纽约等地出版,影响甚广。
黄自的“四大弟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石,这足以证明黄自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以钢琴小品《牧童短笛》奠定中国乐坛地位的贺绿汀,在70多年的音乐生涯中,留下了歌曲《游击队歌》《嘉陵江上》《天涯歌女》《四季歌》和《秋水伊人》,以及管弦乐《森吉德玛》《晚会》等作品,还有许多音乐学术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在他科学的办校理念下,上音秉承国立音专的好传统,一直是中国音乐家的摇篮。学校培养了陈铭志、施咏康、刘福安、王酩、王西麟、陈钢、何占豪、陆在易、金复载、赵晓生和张千一等好多代颇有成就的作曲家。
出生于武汉的江定仙1930年考入上海音專作曲系,师从黄自教授。他对黄自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追随先生学习过和声学、高级和声、和声分析、键盘和声、单对位法、复对位法、赋格、曲体学及分析和配器法。他几乎学遍了西洋作曲技法的所有门类,受益终身。江定仙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担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他一生谱写创作音乐作品无数,因深受黄自影响,他的创作一直扎根于民族沃土,广泛接触并研究民间音乐。他编配了钢琴伴奏的《民歌九首》,谱写了钢琴变奏曲《十送红军》,创作了交响诗《烟波江上》(又名《武汉随想曲》)。抗战时期,在大后方教学的江定仙曾用钢琴伴奏形式编配了一首西康民歌《康定情歌》。曲谱刊登在当时的歌曲杂志上,流传很广。晚年还写下
六月天了三乐章的交响曲《沧桑》。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先后培养和影响过吴祖强、杜鸣心、王立平,以及谭盾、何训田、叶小纲和唐建平等几代中国著名作曲家。
陈田鹤是浙江永嘉人,抗战时期曾在上海音专迁至重庆青木关的音乐学院和胜利后的南京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务长,从事作曲教学。全国解放后,他又被先后调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歌剧院专职从事音乐创作。他虽英年早逝,但在短暂的44个春秋里留下了很多音乐作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清唱剧《河梁话别》,舞蹈音乐《荷花舞》《采茶灯》,大型合唱曲《森林啊,绿的海洋》,歌曲《江城子》《山中》和《制寒衣》,还有未完成的歌剧《荆轲》等。1945年,因陈田鹤改编了新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并配上钢琴伴奏,才使这首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民歌登上大雅之堂。后经歌唱家喻宜萱演唱,这首歌不胫而走,流传全国。此作登载于1948年出版的《音艺新辑》上,比王洛宾编配的同名歌曲早好多年。陈田鹤对自己的恩师黄自是发自内心的敬仰,老师因伤寒症去世后他痛不欲生。参加追悼会后,陈田鹤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眼前浮现着黄师苍白的遗容和无数双润湿的眼睛,我恨不得再跟同学们抱头痛哭一场,老天爷这样残忍地将尚在壮年的黄师带走,我们永远不能再听到那样有远见的诚恳谈话了。未来的中国音乐界将失去了轴心,一任这贫弱的音乐园地荒芜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