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曲的天空
百变小樱主题曲
发表时间:2018-07-16T17:08:34.02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作者:张译丹
冯琳身高[导读] 杜塞克(Dussek,1760~1812)是捷克作曲家、钢琴家。他从小就显示出钢琴与管风琴的演奏才能,于1783年在汉堡师从C.P.E巴赫学作曲,1872年在阿姆斯特丹开始钢琴演奏生涯。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要:杜塞克(Dussek,1760~1812)是捷克作曲家、钢琴家。他从小就显示出钢琴与管风琴的演奏才能,于1783年在汉堡师从C.P.E巴赫学作曲,1872年在阿姆斯特丹开始钢琴演奏生涯。他曾以钢琴家身份访问过俄国、法国和意大利,赢得巨大成功。
关键词:G大调回旋曲杜塞克回旋曲小步舞曲
杜塞克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有28首钢琴奏鸣曲、15首钢琴协奏曲、38首小提琴奏鸣曲、16首长笛奏鸣曲及大量其他体裁的作品。其中,钢琴奏鸣曲是杜塞克作品的最高成就,某些有标题的钢琴奏鸣曲预示了未来浪漫主义钢琴曲的特点,《G大调回旋曲》即选自于他的《钢琴奏鸣曲》Op.20 No.1第二乐章,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被中央音乐学院业余考级第四级收录。
杜塞克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对钢琴演奏的改革有四个第一的贡献:第一个侧坐演奏,可以让观众看得到表演者形象;第一个做旅行巡回音乐会演出,将自己的音乐传播在各地;第一个当众使用六个八度钢琴,推进钢琴音域的演奏范围;第一个在乐谱上标记踏板记号,以便演奏者更好的诠释作品。尽管杜塞克可能不被人们熟知与重视,但他对钢琴演奏的贡献却是不能被磨灭的。
《G大调回旋曲》作为回旋曲式,兼具复三部曲式的特征。全曲采用小步舞曲速度的小快板,音乐活泼欢快,旋律优雅明朗,主部一与插部二分别重复一次,通过力度的鲜明对比以及调性转换的创作手法赋予了作品独特的性格魅力。演奏中突出了以下几点:分解和弦织体贯穿始终,因此对于左右手力度对比的控制要非常细腻;力度对比虽然明显,但作为前古典主义作品,不能够过于夸张;织体的连奏与旋律的断奏相对比,大乐句与小语气细致奏法相融合,使音乐像说话般自然流畅,突出了音乐的个性化语气感。
主部一(1~16)由两个原样重复的乐段构成,第1~8小节为第一个乐段,力度较弱,右手奏出的附点音符连音与短促有力的顿音构成的小动机时高时低,轻盈而富有弹性,率先演绎出轻巧灵动的音乐主题,奠定了全曲的感情基调。左手平稳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均匀连贯,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仿佛一串颗粒饱满的珍珠,与右手的跳跃的旋律交相辉映,相辅相成。此时,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孩儿踏着
轻盈的舞步从远处跳跃而来,笑意盈盈。第9~16小节原样重复的乐段以较强的力度与前乐段形成对比,刻画出女孩已经舞动至人之中,将自己的舞姿展现在人们面前。
谱例1:《G大调回旋曲》第1~4小节
乌克兰芭比娃娃
张震岳 小宇
插部一(17~24)是由主部一的材料发展变化的,力度转弱,触键柔和。分解和弦织体由左手转换到右手,暗藏骨架音,将前后巧妙地衔接在一起,连成一片;左手断续且跳跃的双音旋律两次开放于属和弦,高音略微突出,构成了隐伏的内声部,仿佛少女的舞步已渐渐的感染了周围的人,人们也开始随着少女一个接一个翩翩舞动起来,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之中。
谱例2:《G大调回旋曲》第17~20小节
主部二(25~38)仅变化再现了一个乐段,第26~27小节的离调和弦丰富了和声彩,使音乐情绪不那么单调乏味,带有了一丝神秘感。后乐句变奏一次扩展了两小节,力度渐强,最终以饱满有力的音响结束,使主部二形成了三个乐句的结构。郑智化坐牢
插部二(39~62)包含了两个重复的乐段,第39~50小节为第一个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在同主音小调上开始陈述并多次转调,与前后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并不夸张、突兀。前乐句以双手强奏的八度叠加的顿音开始,触键果断、坚定而充满力量,仿佛是宣告舞会的正式开始。中间乐句与后乐句又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巧妙的形成一个整体,从弱开始不断渐强,形成本曲的小高潮,描绘出人们在跳舞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跳的酣畅淋漓的场景。第51~62小节变奏重复的乐段将旋律演绎的更为欢快跳跃,情绪更为灵动活泼。紧接着第63~78小节的连接旋律波浪式上下起伏,优美动听,自然地过渡到了主部三的再现。
杨谨华演过的电视剧谱例3:《G大调回旋曲》第39~42小节
第79~106小节情绪回归,首尾呼应,力度从强至弱,表示舞会临近尾声,人们已经有些疲惫,渐渐的停下了舞步。第107~110小节的尾声突出了属和弦与主和弦的交替,渐强中把音乐再次推向高潮,干净利落地收束。
参考文献
[1]参见《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Duseek”词条与硕士论文《被人遗忘的艺术家——杜塞克在钢琴领域中的历史地位及贡献》(曹旸,2016)
作者简介:张译丹(1993年—),女,汉,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